|
您当前位置
-> 联合新闻 |
中国海关60年:从红烧肉到猎隼 小物品的大演变
发布时间:2010年5月23日 2时51分
出国,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,早已不是望尘莫及。步入宽敞明亮的候机大厅,回国的提包里装满了各种各样馈赠亲友的礼物……谁又能想到,现代的候机大厅,还有这些五花八门的物品,这些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演变才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。
从“木桌检查站”到百万米航站楼
新中国刚成立,九龙海关(现深圳海关的前身)在罗湖设立监管站,为了便于核查来往旅客,海关关员在罗湖铁路边支张桌子就开始办公。“木桌检查站”应运而生。几年后,九龙海关在罗湖车站建起了一排带有中国特色的“木板房”,上世纪60年代又改建成一栋两层高的水泥办公楼,海关罗湖监管站才算有了自己的“家”。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,现在的罗湖联检大楼才竣工。
曾在北京机场工作的老海关高文兆告诉记者,1953年他第一次在旅检查验,是在一个活动的木板房中完成的。用铁架搭起的圆顶木板房很像是印度电影《大篷车》中的大篷车,只是没有轱辘。机场没有楼房。没有监管飞机的时候,海关关员都是在几间平房里学习和生活。由于交通不便,每一、两周关员们才能回到城里的家中住一天。
在首都机场海关工作了30年的韩凤祥谈起1978年刚工作时的情况还记忆犹新。“当时我们和边防、民航两个单位一起在一个小候机楼里,可属于海关旅检现场的地方不过十平米!”
韩凤祥提到的小候机楼1958年才建成。候机楼的落成标志着北京首都机场的正式启用。当时候机楼总面积才一万多平方米,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仅为240人。老韩说起首都机场海关旅检现场这几十年的变化,他用了四个字“翻天覆地”。1980年,一号航站楼落成,几万平方米的候机楼成为北京、乃至全国最壮观的建筑。老韩兴奋地说,“每到节假日,很多工作人员都带着家属来参观航站楼,当时觉得在这里工作从心底里感到光荣!”
旅客匆匆的步伐敦促着口岸联检楼和机场候机楼的扩建和翻新,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强劲势头的一个缩影。如今,当年的“木桌检查站”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旅检口岸。据统计,2008年罗湖口岸进出境旅客达8919万人次,海关日均监管进出境旅客24.4万人次,占了深圳关区同类监管任务的半壁江山。而曾经属于首都机场海关的“大篷车”也搬到了更崭新的建筑中——2008年2月29日正式启用的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,建筑面积达98.6万平方米,是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。
从红烧肉到猎隼
回国人员的行李总是最先透露出外部世界的新信息。从食品到数码产品,从日用品到电子产品,从工艺品到世界一线品牌的服装、化妆品。然而,新中国成立之初,甚至是改革开放之初,同样是进境回国的人们,不会想到这些东西会出现在自己的行李中。
上世纪50年代初,新中国成立不久,国内物资奇缺,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的时候,面粉、大米、衣料什么都带,甚至有的港客带着刚煮好的红烧肉从罗湖海关过关。首都机场海关的元老高文兆回忆说,五十年代海关查验最多的是钢笔。因为那时钢笔属于必须要申报的物品。那时进出首都机场的人员中,携带最多的还有一种名为“锋钢”的硬金属,是用于刀具的刀刃部分。由于不属于自用合理范畴,经常被海关没收。
“当时从澳门通关的旅客会见内地亲属,粮食和副食品免税3公斤、征税5公斤;探望边民,免税只有2公斤、征税限于3公斤”。拱北海关今年49岁的郭蕾还清楚地记得30年前她刚上班时海关对旅客的验放标准。当时进境人员常带粮食和副食品。衣服、鞋袜、头巾、床上用品、衣料以及橡皮筋、火石等日用品也屡见不鲜。这些东西在经过海关查验台的时候都要一一查验登记。
而今,我们几乎每天都看到这样的新闻出现在《中国海关互联网站》上:
2009年7月24日,深圳海关查获旅客违规携带浪琴表八块,价值76.8万元,涉嫌漏税23万元人民币;
2009年7月20日,北京海关从一旅客的行李箱中查获象牙手镯、象牙印章坯料等共276件象牙制品,重量有11公斤,总价达50多万人民币;
2008年11月27日,宁波海关缴获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贵、濒危野生动物猎隼30只。
时过境迁,斗转星移。进境携带“红烧肉”早已成为历史。中国经济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,然而国内外差价的暴力驱使走私者置国法于不顾:毒品、文物、珍贵动植物……都成为走私的重要目标。恪尽职守的海关人,在保卫经济、促进合法进出的大前提下,对走私者严惩不贷。
从改锥到全能科技装备
1978年的一个冬天的傍晚。首都机场海关关员韩凤祥刚放下查验用的改锥,就拿起海关查验台上的算盘,劈劈啪啪地打了起来。13个税目、6个税级,税率从20%到200%不等。算好了税费,给旅客办好了手续,韩凤祥才长舒一口气。上世纪70年代,算盘是海关人员使用的最基本的计税工具。而改锥、钳子和撬棍,则是海关旅检现场最常用的查验工具。
查验物品是海关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手段。改革开放以前,损害性大的医用X光机外,基本上依靠检查员手工操作,普遍开箱检查,口岸前经常人山人海。当时在罗湖口岸还听到过这样的俏皮话:“深圳深圳,一过关心就震”。
上世纪80年代,海关从国外购进了当时先进的122E型X光行李检查机,大大地提高了行李查验效率和查获率;九十年代,海关口岸现场配备了先进的国产神盾8090型X光行李检查机;上世纪90年代末,小型X光行李检查机成为旅检现场的基本配置。针对进出境旅客不断增长、走私活动手法不断翻新的严峻形势,在行邮监管现场安装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,配置了安全检测门、辐射探测设备、金属探测器、毒品检测分析仪、音像制品审查设备等检查、监控装备……科技装备在行邮监管工作中的作用,延伸了监管时空,增强了旅检现场查验、打私的综合能力和威慑力。
为了适应国内、国际形势发展,加速旅客通关,中国海关还进行了一系列旅检通关制度改革:从口头咨询和对旅客旅行自用物品逐一登记批注,到1978年新申报单出台;从 1987实行“红绿通道”验放制度,将申报、查验、核放合为一体,到1996年采用的“申报”和“无申报”通关原则,由旅客按照规定自行选择通道通关,通关速度大大加快的同时,大大促进了对外交往和经贸、科技文化交流。而今,海关已形成了风险管理、常规监管、机动查验、技术监控的“四位一体”模式,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大幅提升。
从一块手表到一台电脑,从一包药材到一本书,海关旅检、行邮方面所监管的物品都是些小东西。然而,管中窥豹,正是从这些小东西的大演变中,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:中国海关的改革从没停止,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未滞歇。 |
|